建筑物的数字等差关系,虽然意在体现道教的信仰观念,但在艺术表现上,数字的等差所造成的有规律的节奏,却形从成了和谐的艺术形式美,成为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独有的一道风...
一、南昌放生护生会如何加入
1、□李军张芳《中外建筑》2007年第04期
2、摘要:湖南寺庙建筑因湖南佛道文化的繁荣而发展,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。通过对湖南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寺庙建筑的具体阐述,来发掘出湖南寺庙建筑的总体特征和文化,这是湖南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,也是优秀的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建筑瑰宝。
3、关键词:佛道文化;寺庙建筑;布局;木构体系;建筑做法;装饰艺术
4、寺庙是宗教意识文化的物质实体,是宗教信仰的直接产物。寺庙是宗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产物,其兴建的盛衰,不管主观意愿如何,总是必然要受到宗教本身发展盛衰的影响,因而寺庙的兴建实质上是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。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的造型实体,客观上讲,本身应该没有任何意识倾向。然而,作为一种造型艺术,建筑又总是体现着建筑者本身的审美意识和情趣,是一定意识的体现。寺庙建筑作为宗教发展的需要不可能纯净到一尘不染,归根结底还是要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。寺庙建筑外观的庄严肃穆化、布局上的程式化以及建筑结构的等级化,都是这一影响的结果。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一样,在本质同属意识形式的范畴,既然寺庙艺术本身(即寺庙所属的独有艺术)为寺庙的存在而存在,故其形象的反映在内容上无论怎样都摆脱不掉宗教意识的阴影。从这点来讲,寺庙艺术也是宗教文化的附生。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、绘画、文学等艺术形式,无一不表明寺庙艺术对宗教文化的臣伏。
5、汉代,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渐渐东来,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。魏晋年间,湖湘长沙地区也领略到了这一来自异域的宗教之光。据现代考古发现,在长沙的两晋南朝墓葬中常有以莲花为饰的随葬品。莲花是佛教的象征物,以莲花为饰的随葬品的出现,表明这一时期长沙的民间信佛者已不是少数。信佛就必定要供佛拜佛,佛寺就由此而兴建。
6、依史料记载,佛教传人湖南的最早年代是西晋,西晋泰始四年(公元268年),僧人竺法崇在长沙岳麓山创立慧光明寺(即麓山寺),此为湖南最早的佛寺,故有“湖湘第一道场”之称,演变至今,遗迹存在。随后佛教逐渐发展,湖南的佛教寺院也已遍及全省各地,仅现存的始建于唐代的就有浏阳石霜寺、衡山祝圣寺、石门夹山寺、宁乡密印寺、辰溪江东寺、沅陵龙兴寺、慈利兴国寺、永州高山寺等多处。唐中叶以后,佛教成压倒优势,以致出现了不少把道观改为佛寺的情况。南宋以后佛教的活动中心移至江浙一带,湖南的佛教才随之开始衰退。
7、道教虽正式形成于东汉,但在此之前湖南已有方士、道人的活动。相传西汉武帝曾封南岳金母殿道士王谷神为太微先生,皮先曜为太素先生。又相传西晋以前岳麓山有道士修炼,西晋时建有万寿宫、崇真观等,后成为道教育十洞真墟福地”。西晋太康年间(公元280-289年)南岳已建有南岳观、九真观等,南朝时,南岳道观续有修建,盛时近四十处。随着佛教的发展,道教衰微。
8、中国自古就有自然崇拜,多神信仰的传统,设坛台供露天祭祀,立庙宇为室内祭祀。在湖南各府、州、县也曾有社稷、先农、神祗等坛,并形成定制。南岳自隋代定制衡山,唐初正式建南岳“司天霍王庙”,自此以后各代屡加封赐,岁时奉祀,形成庞大的宫殿式南岳大庙建筑群,至今保存完整。
9、湖南寺庙颇多佛道杂神同出,名山胜地往往道观、佛寺以及书院并存,如南岳衡山、长沙岳麓山,既是宗教文化中心又是书院文化中心。同时,改观为寺,改寺为观或寺观改书院,书院又改寺观的情况,也屡见不鲜,因此,佛寺、道观、祠庙在建筑式样上并无重大差别。
10、湖南寺庙建筑布局一般采用纵向中轴对称、院落天井组合的传统形式。佛寺有少数建塔的。现存佛寺较大者有多进山门,纵深依山而上,在城镇的则紧凑密集,较小的几乎与民居无异。道观一般规模较小,不设中鼓楼之类,更接近民间建筑。城隍庙及较大的民间庙宇则多位于城镇,设置戏台于前部,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。
二、拉萨哪里能放生鹌鹑
1、1在建筑形式上,佛寺建筑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。寺院一般以殿堂(又称正殿、大殿或大雄宝殿)为重点。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。其梁柱做法,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,柱上架梁;梁上又立短柱,上架一较短的梁。这样重叠数层短柱,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。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,形成一组木构架。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,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,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,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;檩子上排列椽子,承载屋面荷载,联结横向构架。这种木构架,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,可抗地震的破坏。
2、2从建筑格局上看,湖南寺庙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,多为均衡对称,设计时以纵轴为主,横轴线为辅,通过暗示、烘托、对比等手法,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,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“含蓄”的美学特征。一般佛寺的建筑,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,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,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。自南向北,依次为山门,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,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、法堂,再后面为藏经楼。
3、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,主要为两组建筑: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,合称“前殿”,大雄宝殿为一组,为佛寺主体建筑。有了这两组建筑,方可称为“寺”。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为典型,从表面看,四合院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,但实际上,宽大的庭院,使用中灵活多变,适应性很强。
4、3建筑做法上,较大寺庙较早的多用木构歇山,晚近的除主殿用单檐或重檐歇山外,其它则多用硬山砖木结合,突出弓形封火山墙以及高大的牌楼式大门,与一般民间建筑形成显著差别,成为庙宇的突出标志,体现出湖南寺庙建筑的特色。其大殿构架一般多采用大梁与穿斗结合。较早的保留了许多古老做法,如梭柱、木横、月梁、驼峰、斗拱,以及东西阶等等,但又不受官方法式的约束,形成种种变形创造,反映出其他地方特点。晚近的结构简化,用材减少,较大的则装修雕饰增多,一般的则日益简陋,呈现出衰落的现象。
5、4湖南寺庙建筑大部分为木结构体系。我国古代建筑,是以木材做成房屋的主要构架,属于木结构系统,佛教的寺庙、佛塔,道教的宫观也都是以木结构为主。从文化思想上看,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形成,同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、儒家和道家,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两大支柱,它们都讲五行。五行最早是和人们使用的材料相联系的。《左传》中说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——不可”。所谓五材,即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物质。古人认为,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,共同构成世界的万物。砖石不属五材之列,所以不能用砖石来做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。另外,道教主张“祟尚自然”,以“自然为美”,认为树木是大自然中富有生命的物质,因此,木结构能深刻地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情感。人生活在木结构的房屋里,就意味着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,时时进行着信息交流,以企达到“物我合一”的目的。
6、5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。“自然荚”是道教的最高境界,为了体现“以自然之为美”的“自然之道”,道教宫观建筑,十分注重与大自然的联系。许多宫观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峦之中,楼台池榭、山石林苑,于自然环境融合为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“天人合一”的最高境界。这一审美情趣,对陵墓、宫廷祭祀、园林、民宅等所有古代建筑物,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7、6运用数的等差关系造型。中国传统建筑,几乎都存在着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,这是道教观念影响所至。道教对数的观念,是在《周易》基础上形成的。《周易》有“阳卦奇,阴卦偶”之说,其中“九”是天数,阳数之极,为最大。因此古代建筑房屋间数,则以九间为最大,依次递减为1。建筑物的数字等差关系,虽然意在体现道教的信仰观念,但在艺术表现上,数字的等差所造成的有规律的节奏,却形从成了和谐的艺术形式美,成为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独有的一道风景线。
8、7建造反翘的曲线屋顶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,以具有浪漫情调的反翘曲线大屋顶为显著特征,这种反翘曲线屋顶,是世界上样式最多、个性最为突出的建筑部分,成为充满审美情趣的建筑艺术杰作。汉以后,随着道教的传播,这种式样的屋顶,在社会上迅速流行起来。反翘曲线大屋顶,呈现出——飞动轻快、直指上苍动势,体现了道教飞升成仙的追求。这种大屋顶,不但毫无头重脚轻之感,反而使建筑物稳固而踏实。因建筑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,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、舒展轻快的韵律美,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。
9、8采用牌楼式的大门。这是湖南清代寺庙较普遍采用的形式,成为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石构,或砖构,或砖石混合结构,是雕刻或堆塑艺术表现的重点,建筑物的突出标志,以显示其特殊地位。
10、9丰富的装修装饰艺术。一般以门廊、挑檐、窗棂、栏杆为重点,花饰翻新,千变万化。无论雕塑、堆作、彩绘,莫不注重写实的形象表现,并讲究故事情节、祈福吉祥的内容和神态生动、活跃多样的风格,反映了世俗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