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、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,主要为两组建筑: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,合称“前殿”,大雄宝殿为一组,为佛寺主体建筑。有了这两组建筑,方可称为“寺”。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为典型,从表面看,四合院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,但实际上,宽大的庭院,使用中灵活多变,适应性很强。
4、3建筑做法上,较大寺庙较早的多用木构歇山,晚近的除主殿用单檐或重檐歇山外,其它则多用硬山砖木结合,突出弓形封火山墙以及高大的牌楼式大门,与一般民间建筑形成显著差别,成为庙宇的突出标志,体现出湖南寺庙建筑的特色。其大殿构架一般多采用大梁与穿斗结合。较早的保留了许多古老做法,如梭柱、木横、月梁、驼峰、斗拱,以及东西阶等等,但又不受官方法式的约束,形成种种变形创造,反映出其他地方特点。晚近的结构简化,用材减少,较大的则装修雕饰增多,一般的则日益简陋,呈现出衰落的现象。
5、4湖南寺庙建筑大部分为木结构体系。我国古代建筑,是以木材做成房屋的主要构架,属于木结构系统,佛教的寺庙、佛塔,道教的宫观也都是以木结构为主。从文化思想上看,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形成,同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、儒家和道家,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两大支柱,它们都讲五行。五行最早是和人们使用的材料相联系的。《左传》中说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——不可”。所谓五材,即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物质。古人认为,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,共同构成世界的万物。砖石不属五材之列,所以不能用砖石来做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。另外,道教主张“祟尚自然”,以“自然为美”,认为树木是大自然中富有生命的物质,因此,木结构能深刻地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情感。人生活在木结构的房屋里,就意味着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,时时进行着信息交流,以企达到“物我合一”的目的。
6、5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。“自然荚”是道教的最高境界,为了体现“以自然之为美”的“自然之道”,道教宫观建筑,十分注重与大自然的联系。许多宫观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峦之中,楼台池榭、山石林苑,于自然环境融合为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“天人合一”的最高境界。这一审美情趣,对陵墓、宫廷祭祀、园林、民宅等所有古代建筑物,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7、6运用数的等差关系造型。中国传统建筑,几乎都存在着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,这是道教观念影响所至。道教对数的观念,是在《周易》基础上形成的。《周易》有“阳卦奇,阴卦偶”之说,其中“九”是天数,阳数之极,为最大。因此古代建筑房屋间数,则以九间为最大,依次递减为1。建筑物的数字等差关系,虽然意在体现道教的信仰观念,但在艺术表现上,数字的等差所造成的有规律的节奏,却形从成了和谐的艺术形式美,成为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独有的一道风景线。
8、7建造反翘的曲线屋顶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,以具有浪漫情调的反翘曲线大屋顶为显著特征,这种反翘曲线屋顶,是世界上样式最多、个性最为突出的建筑部分,成为充满审美情趣的建筑艺术杰作。汉以后,随着道教的传播,这种式样的屋顶,在社会上迅速流行起来。反翘曲线大屋顶,呈现出——飞动轻快、直指上苍动势,体现了道教飞升成仙的追求。这种大屋顶,不但毫无头重脚轻之感,反而使建筑物稳固而踏实。因建筑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,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、舒展轻快的韵律美,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。
9、8采用牌楼式的大门。这是湖南清代寺庙较普遍采用的形式,成为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石构,或砖构,或砖石混合结构,是雕刻或堆塑艺术表现的重点,建筑物的突出标志,以显示其特殊地位。
10、9丰富的装修装饰艺术。一般以门廊、挑檐、窗棂、栏杆为重点,花饰翻新,千变万化。无论雕塑、堆作、彩绘,莫不注重写实的形象表现,并讲究故事情节、祈福吉祥的内容和神态生动、活跃多样的风格,反映了世俗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。